本章介绍了号码携带(NumberPortability,NP)的各种实施技术,并结合美国在卡特里娜飓风中所采用的号码携带技术进行灾后恢复通信的案例,分析了号码携带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场景。最后对我国科能融合应急通信中可采用的号码携带技术提出了建议。
号码携带技术是指用户在不变更用户号码的前提下,变更其地理位置和运营商等。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某些应急通信的情况下,例如当突发公共事件(如飓风、雨雪、洪水、地震、瘟疫、事故灾难和公共安全等)发生的时候,部分公用通信网络遭到破坏,某些用户的通信可能会全部中断。
根据号码携带的技术原理和实施效果,我们发现利用号码携带技术可以迅速地为用户恢复部分或者全部通信服务。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号码携带的实现技术,以寻求有效的应急通信措施。
1. 一、号码携带的定义
“号码携带”的含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更改地理位置后号码不变:是指用户在更改了地理位置后,仍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
2)更改业务后号码不变:用户从一种业务转变成为另一种业务时,仍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
3)更改运营商后号码不变:是指用户更换了运营商后,仍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
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特别适用于在固定网上实现的号码携带,可以给企业用户和家庭用户在办公地点搬迁、住房搬迁时带来很大的方便。例如我国一些城市较早就实现了移机不改号的服务,也就是地理位置改变的号码携带。由于移动用户天生具有漫游特性,在我国,用户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接听来话,并不依赖于某个特定位置的交换局。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移动用户更改地理位置后号码保持不变并不需要网络侧做任何改动。所以在我国,更改地理位置后号码不变,实际上就是特指固定用户的号码携带。但是有的国家,移动用户的来话也会依赖于某个特定位置的交换机,即每个移动用户都有一个归属交换机,移动用户的来话都必须经过归属交换机查询HLR后才能接续到用户的当前位置。美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此在美国,移动用户的号码携带也可以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本文中如无特殊说明,基于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都特指固定网的号码携带。
更改业务的号码携带是指终端用户从一种类型的业务变更为另一种类型的业务,例如用户从非ISDN用户改为ISDN用户,从2G移动用户改为3G移动用户,从PSTN用户改为VoIP用户等。实现方式主要是更改用户的接入方式或者更改交换机。例如从非ISDN用户改为ISDN用户时,需要将用户由非ISDN接入改为ISDN接入;如果用户原来的端局不具备ISDN功能,则需要升级用户所在的端局;如果用户原来所在的端局已经具备了ISDN功能,则只需要增加ISDN用户板,将用户由非ISDN接入改为ISDN接入即可。
更改运营商的号码携带是指用户更换签约运营商时,仍使用原运营商所分配的ISDN号码,通常称为不同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网间号码携带是用户需求最强烈的一类,目前全球陆续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网间的号码携带。
从国际上来看,出于计费方面以及路由选择的考虑,通常以上3类号码携带都只允许在同一个本地网范围内或同一个计费区范围内实施。但是突发事件发生时,通信网络受损的范围可能会超过一个本地网的范围,因此采用号码携带技术进行科能融合应急通信通常都会打破常规而跨本地网实施。本文中如无特殊说明,号码携带都是指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实施。
以上3类号码携带也可以结合起来实施,例如不同运营商固定网间的号码携带,实际上也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不同运营商移动网间的号码携带,同时也可以是2G用户到3G用户的号码携带。
以上3种号码携带都可以应用于紧急情况下快速恢复用户的全部或部分业务。但是由于紧急情况下,通常是部分地理位置的通信设施遭到破坏,因此科能融合应急通信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但是基于受影响地区的运营商分布情况不同,也可能会采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号码携带来实现科能融合应急通信。相比之下,单独使用更改业务的号码携带作为应急通信的手段,使用情况略少。例如将来我国放开"IP业务,在PSTN通信设施遭到破坏的时候,可以将PSTN用户暂时携带到VoIP网络中。


2. 二、号码携带的实现技术
不同的号码携带技术,适用于不同情况下通信网络受损的情况,所能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其中更改业务的号码携带,主要是更改用户侧接入方式并保证交换机支持新的接入方式,并没有其他特殊的技术要求。因此,本节主要分析更改地理位置以及更改运营商的号码携带实现技术。
2.1 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
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主要是固定网的号码携带。
如果只占用同一个用户号码实施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实施难度非常大,所以通常不会釆用这种方案。这是由于固定用户的物理位置(端子号)与用户号码的对应关系在交换机中是预先设置好的,通过调整端子和用户号码的对应关系可以小范围地变更用户号码的地理位置,例如在一个小区不同楼宇之间的位置变更。如果变更位置的范围扩大,例如在新位置的交换机下增加原用户号码,由于该号码所属局号的其他号码仍然在原交换机下,因此除了调整交换机的端子和号码的对应关系外,还会带来选路方面的麻烦,很难实施。如果将整个局号变更到其他位置,也需要新位置的交换机增加端子,并配置端子和用户号码的对应关系,同时还需要调整其他交换机到该局的路由,实施难度也非常大。
因此,实现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通常采用占用两个用户号码的方案,即占用原号码和新位置交换局下的一个电话号码,在网络侧将这两个电话号码进行对应。用户使用原号码进行通信,但是网络侧需要按照新号码进行选路并将呼叫接续到用户的新位置。
采用两个用户号码的方案实现基于地理位置改变的号码携带,通常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无条件呼叫前转和智能网访问NPDB(Number Portability Database,号码携带数据库)的方式,这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使用交换机的呼叫前转功能进行路由,而后者依赖于査询号码携带数据库进行选路。
本章只介绍同一个运营商网内的基于地理位置改变的号码携带。如果是不同运营商网间更改位置的号码携带,详见“固定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部分。
1.无条件呼叫前转方式
无条件呼叫前转是一项补充业务,该业务允许登记了无条件前转的用户B把对他的呼叫前转到预先指定的号码C,实现示意图如图5-68所示。
如图5・68所示,为用户B服务的交换机为“原交换机”,地理位置改变后,用户处于“服务交换机”下,并对应物理号码C。用户A为主叫用户,处于“发端交换机”下。
当用户B要求提供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到用户C的位置时,在原交换机用户B的属性中,登记无条件呼叫前转到用户C。当用户A呼叫该NP(号码携带)用户B时,首先将呼叫接续到原交换机,原交换机将呼叫前转到服务交换机的号码C的位置。但是当NP用户B在新位置发起呼叫时,按照正常呼叫处理,主叫号码只能显示新号码C。
呼叫前转方案实际上占用了两个用户号码即号码B和号码C。这种业务只适用于同一本地网,同一运营商的不同交换机之间。

图5-68 利用呼叫前转实现位置改变的号码携带业务
呼叫前转方式只能接续来话,而对于去话,由于主叫号码只能显示为用户当前新位置的号码,因此这种方式通常只能用于移机留号的方式,即用户变更位置后,在一段时间内保留原号码,拨叫原号码的呼叫应能够接通,当超过保留期后原号码B被收回,用户只能使用新号码C。因此,呼叫前转方式无法提供完整的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但是对于灾后迅速恢复业务,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方案,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
如果用户移到新位置后需要一直使用新号码,则只能釆用智能网访问NPDB的方式。
2.智能网访问NPDB的方式
对于同一个运营商网内的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采用智能网访问NPDB的方式主要是由原交换机通过SSP(业务交换点)触发访问NPDBONPDB专门用于存储用户的NP数据,即用户原号码与当前位置新号码的对应关系。
NP用户收到来话,如果原交换机是SSP,则由原交换机直接访问NPDB。原交换机根据数据库的指示,将呼叫接续到用户当前位置。如果原交换机不是SSP,则原交换机将呼叫转接到SSP,由SSP访问NPDB。
以原交换机是SSP为例,路由示意如图5-69所示。

图5-69 NP用户来话
如图5-69所示,为用户B服务的交换机为“原交换机”,地理位置改变后,用户处于“服务交换机”下,并对应物理号码C。用户A为主叫用户,处于“发端交换机”下。
NP用户发起去话时,采用智能网方案可以给主叫显示用户的原号码(即NP号码)。NP用户的原交换机也就是发端交换机。以原交换机是SSP为例,路由示意图如图5-70所示。

图5-70 NP用户去话
具体流程为:NP用户B从新位置发起去话,也就是从用户C归属交换机发起去话;用户C归属的交换机触发一个智能网查询NPDB;NPDB给出NP用户的原号码B(对一些特殊的被叫用户号码,如110、119等紧急电话,为了能够追踪到用户的当前位置,也需要在主叫号码中指示用户新位置的电话号码),原交换机按照要求填写正确的主叫用户号码,并对呼叫进行接续。
智能网方案实现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也占用了两个用户号码,这种业务适用于同一本地网的不同交换机之间进行。这种方式的号码携带既可以是同一个运营商的交换机之间,也可以是不同运营商的交换机之间。如果是同一个运营商内部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对于NP用户的来话,由于是运营商网内的路由,则由NP用户的原交换机访问NP数据库;如果是跨运营商的更改位置的号码携带,则可以采用发端交换机査询数据库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原交换机査询数据库的方式,详见“固定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部分。
智能网方案运营商网内需要建设一个NPDB,在NPDB中保存NP号码与该用户新位置号码的对应关系。当NP号码归属的原交换机通过SSP査询NPDB时,可以根据新位置的号码直接进行选路。
2.2 不同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
不同运营商网间的号码携带,按照用户的性质可划分为固定电话之间的号码携带、移动电话之间的号码携带、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之间的号码携带。
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之间的号码携带,目前国际上也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实施。这是因为美国固定网和移动网采用相同的局号编码方式,而且只有移动电话号码的局号和固定电话的局号完全相同时用户才可以从移动网携带到固定网,当固定电话号码携带到移动网时也必须是该用户所在的固定电话网的计费中心区和携入的移动电话网的覆盖区相重叠。有了这些限制条件,固定网和移动网之间实施号码携带对于计费和路由影响不大。而我国移动号码和固定号码采用的是不同的号码结构,我国的编号计划对于移动网的用户釆用网号的方式,对于固定网釆用局号的方式,如果相互携带,对于网间的路由选择会带来很多困难。所以我国并不适合开展固定网和移动网之间的号码携带。因此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提及的网间号码携带只有移动电话之间的号码携带和固定电话之间的号码携带。
不同运营商网间的号码携带,都依赖于NPDB进行选路。因此本节主要介绍访问数据库的路由机制、数据库的建设方式以及数据库的查询方式等内容。
1. 网间号码携带的维由机制
实施号码携带后,根据查询数据库的网络以及路由机制的不同,大致有4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具体如下:All Call Query(ACQ)、Onward Routing(OR)、Query on Release(QoR)、Call Dropback (Dropback)。
以下采用图示说明4种机制的具体实现方式。图示中,各网络的名称的含义解释如下:
始发网络:即呼叫发起方所在网络;
接收网络:即被叫用户当前签约网络;
转接网络:即不同网络之间负责转发业务的网络;
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是指从号码资源管理部门获得该被叫号码的网络。
(1) ACQ机制
All Call Query顾名思义,就是指始发网络对所有被叫用户的呼叫都需要访问号码携带数据库,以确定被叫用户当前所签约的网络。ACQ机制,实际上就是发端运营商网络负责査询,其路由示意图如图5-71所示。

图5-71 在始发网络采用ACQ访问机制示意图
图5-71中的转接网络是可选的。当网络中存在转接网络时,触发访问数据库的网络可以是始发网络,也可以是转接网络。例如,在实施移动网间号码携带而未实施固定网间号码携带的国家里,一些既经营移动网络又经营固定网络的综合运营商,可以将所有固定网络用户到移动网络用户的呼叫,转接到本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充当转接网络角色)中访问NP-DB,以确定被叫号码当前签约网络。
(2) OR机制
OR方式下,被叫号码拥有网络保存有携出的号码信息,并参与呼叫的整个过程。用户发起呼叫时,始发网络首先根据用户号码将呼叫路由到被叫号码拥有网络,由被叫号码拥有网络访问NPDB获得路由号码后再根据路由码将呼叫路由到接收网络。OR机制,实际上就是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査询方式,采用的路由示意图如图5-72所示。
根据网络中的不同路由组织方式,图5-72中的转接网络(包括A和B)是可选的。
(3) QoR机制
QoR方式下,号码拥有网络中需要保存携出用户的携带状态(需要确定用户是否为本网携出号码)。始发网络首先根据用户号码将呼叫路由到被叫号码拥有网络,同时在信令消息中指示始发网络和转接网络是否支持QoR方式。号码拥有网络判断被叫号码已经携出,并确定前一个网络支持QoR方式,则拒绝该呼叫,并在信令中指示该号码已经携出。收到该拒绝消息后,转接网络或者始发网络访问NPDB获得路由号码后再根据路由码将呼叫路由到接收网络。

图5-72 号码拥有网络釆用OR机制路由示意图
以转接网络采用QoR机制査询数据库的路由示意图如图5-73所示。

图5-73 转接网络采用QoR机制査询数据库的路由示意图
图5-73中的转接网络(包括A和B)是可选的。当存在转接网络A时,若转接网络A支持QoR方式且始发网络未指示支持QoR方式,则由转接网络A发起NPDB査询;否则转接网络A将拒绝消息沿原路返回给始发网络,由始发网络发起NPDB的査询。
当转接网络A或者始发网络和接收网络之间没有直达路由时,将通过其他的网络(见图5-73中的转接网络B)转接完成呼叫接续。
(4) Dropback机制
Call Dropback方式下,被叫号码拥有网络保存有携出的号码信息,但不需要参与呼叫的整个过程。用户发起呼叫时,始发网络首先根据用户号码将呼叫路由到号码拥有网络,由号码拥有网络访问NPDB获得路由号码后,返回带有Dropback指示的拒绝消息,同时在消息中携带路由号码信息。转接网络或始发网络根据路由码将呼叫路由到被叫用户当前签约网络。Dropback机制下转接网络完成后续路由的路由示意图如图5-74所示。Dropback机制同QoR机制的区别在于号码拥有网络返回的拒绝消息中带有用户当前签约网络的路由码。
图5-74中的转接网络(包括A和B)是可选的。当存在转接网络A时,若转接网络A支持Dropback机制且始发网络未指示支持Dropback机制,则由转接网络A完成后续呼叫接续路由,将呼叫接续到接收网络;否则转接网络A将拒绝消息沿原路返回给始发网络,由始发网络将呼叫接续到接收网络。
当转接网络A或者始发网络和接收网络之间没有直达路由时,将通过其他的网络(见图5-74中的转接网络B)转接完成呼叫接续。

图5-74釆用Dropback机制时由转接网络完成后续路由的路由示意图
从国际上来看,目前QoR机制和Dropback机制都是基于交换机的信令功能,而且占用了大量的信令中继,目前已经很少有国家釆用。对于网间号码携带主要是采用前两种技术方案。对于前两种方案,从查询数据库的运营商网络来看,ACQ就是发端运营商网络负责査询数据库,而OR就是被叫号码拥有网络负责査询数据库的方式。
发端网络査询在始发网络就可以确定被叫用户的真实位置,这种方案的优点主要是避免了路由迂回和兜圈子的问题,避免浪费网络资源。由于发端网络需要对所有被叫号码査询NPDB来确定其当前位置,因此如果携带用户比例较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信令转接次数和接续时间,效率较高。反之,如果携带用户比例较低,发端网络查询这种方式会引起发端网络对NPDB的大量无效査询,因而效率较低。
号码拥有网络査询,需要始发网络首先将呼叫转接至被叫号码拥有网络,然后由被叫号码拥有网络发起査询。如果携带用户的比例很小,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査询数据库的次数。所以这种解决方案适用于始发网络没有能力对NPDB发起査询或者携带用户比例较少的情况。但是号码拥有网络的原交换机也参与到呼叫转接过程,会浪费网络资源,而且不利于竞争。
目前发端网络査询和号码拥有网络査询这两种方式都有国家在使用。
2. 网间号码携帶数据库的的设置
实施不同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之后,用户的ISDN号码已经不能表示用户所在的网络,因此网络必须通过访问号码携带数据库(NPDB)来确定用户当前的签约网络。
对于移动运营商网间的号码携带,网间的数据库中需要保存NP号码与运营商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于固定运营商网间的号码携带,则可以在网间数据库中保存NP号码与运营商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保存NP号码与新运营商(即新位置)电话号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固定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数据库中只保存了NP号码与运营商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则运营商网内的号码携带数据库中,还必须保存NP号码与新运营商(即新位置)电话号码之间的对应关系。
号码携带业务网间使用的数据库通常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
1)分散数据库方式:各运营商分别设置号码携带数据库,各运营商的数据库之间通过网状网相连,进行号码携带数据的同步,各运营商分别受理用户的业务申请。运营商之间按照约定,让数据在各数据库之间流通,如图75所示。
2)集中数据库方式:设置集中的号码携带数据库,所有运营商的数据库与集中数据库之间采用星形网相连,运营商的数据库都应从集中数据库直接获取数据。各运营商的受理中心分别受理用户的业务申请,但是所有的受理流程都要由集中的管理中心统一控制。集中数据库的数据来自集中管理中心。如图5・76所示。


图5-75 分散数据库方式 图5-76 集中数据库方式
相对于分散数据库方式来说,集中数据库方式具有星形网天生的优点。首先是维护方便,数据同步和网络维护相对简单;二是数据更新方便,所有的运营商数据库都从集中数据库获取数据;三是扩容方便,如果增加一个运营商节点,集中方式只需增加一条连接,比分散方式更容易实现;四是节省建设成本。另外,建设集中的数据库并进行集中管理,运营商数据库之间没有直接相连,可以避免产生互联互通方面的问题,减少纠纷,清晰责任。这些特点尤其适合用户数目多、网络规模大的网络,例如美国,就是集中数据库方式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欧洲目前虽然正在采用分散数据库的方式,但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大,也正在逐渐转变为集中数据库的方式。
建立了号码携带数据库之后,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迅速地配置NP用户的来话路由都非常方便。例如,用户更改运营商之后,只需要在集中数据库中或在分散数据库中做好用户号码与运营商网络的对应关系,通过广播同步的方式将数据加载到各运营商的号码携带数据库中,就可以将该号码的网间路由配置好,而不需要在每个运营商网络中分别修改该用户号码的网间路由。正是号码携带数据库的这个特点,使得号码携带成为科能融合应急通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3. 网间号码携帯访问数据库的技术方案
用户号码携带后,用户的ISDN号码已经不能表示用户所在的网络,运营商网络需要査询NPDB以确定被叫用户当前的签约网络,并根据NPDB返回的路由号码进行选路。根据网络访问NPDB的技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智能网方案和信令方案。
(1)智能网方案
利用智能网方式来实现号码携带的方法通常称为“询问一响应”方法,智能网实现方式的关键点是由交换机分析用户所拨的号码,然后去数据库査询路由号码,查询的信令采用智能网的信令消息,当然也可以定义新的信令消息。
对于已经有智能网业务的用户优先触发智能网业务,触发该业务的同时SCF(ServiceControlFunction,业务控制功能)再去NPDB査询。因此对于没有智能网业务的用户,也可以把NP业务也看成是一个智能网业务,这样对于所有的NP用户的业务都可以触发查询NPDBO具备SSF(ServiceSwitchFunction,业务交换功能)的交换机,可以直接触发智能网业务;没有SSF的交换机,需要将呼叫接续到SSP(业务交换点)之后,由SSP触发智能网查询。
(2)信令方案
信令方案的关键点是在两个信令点(可以是LS、TM、MSC、HLR、SMSC等)之间增加一个SRF(Signaling Relay Function,信令中继功能)的功能实体,由SRF在接续业务的过程中,负责查询数据库并获取下一步的路由号码,因此采用信令中继方式可以实现与呼叫相关的号码携带,也可以实现与呼叫无关业务的号码携带。SRF可以在信令转接点中实现,也可以在单独的物理实体中实现。
无论是智能网方案还是信令方案,都可以釆用发端网络去访问数据库,也可以由被叫号码拥有网络去访问。
4. 移动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
(1)智能网方案
在智能网的方案中访问数据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3种:
1)发端网络查询数据库(OqoD):发端网络接收到呼叫后,直接查询数据库,根据数据库返回路由号码,呼叫被接续到用户新签约网络的GMSC。
2)号码拥有网络查询数据库(TqoD):呼叫被路由到被叫号码拥有网络,号码拥有网络的GMSC触发查询NPDB,如果用户发生携带,则号码拥有网络将呼叫接续到用户新签约网络的GMSCO
3)询问HLR的方式(QQHR):呼叫被路由到被叫号码拥有网络,号码拥有网络的GMSC先访问本网的HLR,如果HLR返回拒绝(未知的号码),则号码拥有网络的GMSC再查询NP数据库,从数据库获得用户的路由号码后将呼叫接续到新签约网络的GMSC。
上述每一种智能网访问方式中,访问NPDB的方式都可以分为SCF访问NPDB和MSC/SSF访问NPDB两类。
1)由SCF访问NPDB。将号码携带作为一个智能网业务触发,MSC/SSF访问SCF,然后由SCF访问NPDB,如图5-77所示。
SCF在访问NPDB后,将向MSC/SSF返回路由号码和被叫用户的ISDN号码。这种访问方式,原有的MSC/SSF不需要改造,只需增加一个智能网业务,但是需要确定SCF访问NPDB的协议,因此可能会对SCF提岀新的要求。
2)由MSC/SSF直接访问NPDB(见图5-78)o这种方式由SSF直接访问NPDB,相当于把NPDB看成是一个提供NP业务的SCF,这样可以继续采用CAP/MAP的协议°现有网络的MSC/SSF均不用改造,只是将号码携带作为一个新增的智能网业务,同时要求NPDB支持现有的智能网协议。MSC/SSF和NPDB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协议,但是这样MSC/SSF需要为支持号码携带而专门改造,因此釆用其他协议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短消息中心不具备SSF,因此智能网方式实现号码携带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实现短消息业务的号码携带。如果要解决短消息业务的号码携带,短消息中心还需要进行改造,要求短消息中心具备能够触发智能网业务查询NPDB的能力。因此,智能网方案通常只用于呼叫相关业务的号码携带。


图5-77 智能网访问方式——SCF访问NPDB 图5-78 智能网访问方式——msc/SSF直接访问NPDB
(2)信令方案
以电话业务为例,根据电话业务的信令流程,可以在HLR与MSC/GMSC之间串接具有NPDB功能的STP/SRF设备。MSC/GMSC采用MAP信令(SRI请求/LOCREQ请求)访问HLR时,经过STP或SRF时会触发查询NPDB。
按照访问数据库的运营商的网络不同,信令方案也可以分为发端网络查询和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査询两种方式。
1)发端网络查询。发端网络査询的优点是在始发网络就可以确定被叫移动用户的签约网络,没有路由迂回和兜圈子的问题。其缺点是对所有呼叫都要通过查询NPDB来确定其签约网络,即使被叫MSISDN是本网用户也需要查询。如果携带用户比例较高,釆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信令转接次数和接续时间,因而效率较高。反之,如果携带用户比例较低,这种方式会引起对NPDB的大量无效查询,因而效率较低。
以被叫号码为他网拥有的号码为例,发端网络查询数据库的路由示意图如图5-79所示。

图5-79 信令方式——电话业务发端网络查询的路由示意图
① 主叫移动用户发起呼叫,被叫移动号码为MSISDNB。
② MSCA向HLR发出SRI消息以获取路由信息,SRI消息经过SRF功能实体。
③ SRF收到消息后,通过查询NPDB分析被叫的MSISDN号码,确认该被叫号码已携带到其他运营商网络;对于SRI消息,SRF向MSCA返回SRI.ACK,其中包括用户新签约网络的路由号RN和MSISDNB。
④ MSCA向GMSCA发送IAM消息,被叫号码为RN+MSISDNBo
⑤ GMSCA根据RN号将呼叫转接到被叫用户新签约的网络。
2)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查询。被叫号码拥有网络发起对NPDB的查询,这种解决方案更适用于始发网络没有能力对NPDB发起查询的情况,例如始发网络是携带区域以外的网络等。如果携带用户比率很小,这种方式也可以减少查询数据库的次数。
以被叫号码为他网拥有的号码为例,发端网络查询数据库的路由示意图如图5-80所示。

图5-80 信令方式-电话业务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查询的路由示意图
① 主叫用户从始发网络发起呼叫,呼叫被接续到被叫号码拥有网络的关口局GMSCB,被叫移动号码为MSISDNB。
② 当GMSCB收到ISUPIAM时,向HLR发出SRI消息以获取路由信息;SRI消息经过SRF功能实体。
③ SRF收到消息后,通过査询NPDB分析被叫号码,确认被叫已经携带岀网,对于SRI消息,SRF向GMSCB返回SRI.ACK,其中包括用户新签约网络的路由号RN和MSISDNBo
④ GMSCA根据RN将呼叫转接到被叫当前的签约网络。
同电话业务类似,短消息业务也是利用短消息业务过程中的信令触发查询NPDB,以获得用户当前签约网络的信息,然后对短消息进行路由。
由于短消息中心访问HLR时通常不经过STP,因此根据短消息业务的信令流程,可以在SMSC与HLR之间串接具有NPDB功能的SRF设备,利用SMSC访问HLR的过程,经过SRF设备时查询NPDB。釆用的信令消息为SRI_for_SM/SMSREQO根据访问NPDB的运营商网络不同,可以采用发端网络查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查询的方式。
以发端网络査询为例,短消息业务的路由示意图如图5-81所示。
① 主叫移动用户发起一条短消息,被叫移动号码为MSISDNB;短消息发送到发端网络的短消息中心SMSCA。
② SMSCA向HLR发出SRI_for_SM消息以获取路由信息;SRI_for_SM消息经过SRF功能实体。
③ SRF收到消息后,通过查询NPDB分析被叫的MSISDN号码,确认该被叫号码已携带到其他运营商网络。对于SRI_for_SM消息,SRF向MSCA返回SRI_for_SM-ACK,其中包括用户新签约网络的路由号RN和MSISDNB。
④ SMSCA将短消息转发给网间互联网关IWGWA,被叫号码为RN+MSISDNB。
⑤ IWGWA根据RN号将呼叫转接到被叫用户新签约的网络。

图5-81 短消息业务——发端网络查询的路由示意图
5. 固定运营商网间号码携带
固定运营商网间实施号码携带的技术方案同“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部分的实施方案类似,都是釆用两个ISDN号码的方案来实现。如果像网内号码携带一样采用呼叫前转方案,需要在号码拥有网络交换机配置用户的呼叫前转业务,而携入网络不需要做相关工作,不符合促进竞争的常规,而且这种方式不能为用户提供全部的业务。所以如果是网间实施号码携带,应重点考虑采用查询网间号码携带数据库的方案而不是呼叫前转的方案。
按照访问数据库的方式,也可以有智能网和信令两种方案。
(1)智能网方案
根据NPDB存储的内容不同,NP业务的来话也可分为一次查询和两次查询两种方式。根据查询数据库的运营商网络不同,也可以分为发端运营商网络査询和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查询。
如果数据库中保存了用户原有号码与新运营商网络中的号码的对应关系,同网内更改地理位置的号码携带一样,查询一次数据库就可以进行来话的呼叫接续。
以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査询数据库,且原交换机不具备SSF为例,一次査询的来话路由示意图如图5-82所示。
1) NP用户在号码拥有网络的交换机登记NP业务。
2) 当有用户呼叫该NP号码时,呼叫被首先接续到号码拥有网络的交换机;终端交换机发现该用户为NP用户,将呼叫接续到本网内的SSP。
3) SSP发起智能网呼叫,到NPDB査询被叫用户真正的位置;NPDB给出NP用户的真正的位置。
4) SSP将呼叫接续到其他运营商网络中的被叫用户真正的位置。
如果数据库中只保存了用户原有号码与新运营商的对应关系,那么只能把呼叫接续到携入运营商网络,并通过相关信息指示这是一个携入用户;新运营商根据携入指示再次査询本网内的NPDB,才能最终确定用户的当前位置并进行来话接续。

图5-82 网间固定号码携带-智能网方案一次查询数据库
以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查询数据库,且原交换机不具备SSP功能为例,二次查询的来话路由示意图如图5-83所示°

图5-83 网间固定号码携带-智能网方案两次查询数据库
1) NP用户在号码拥有网络的交换机登记NP业务。
2) 当有用户呼叫该NP号码时,呼叫被首先接续到号码拥有网络的交换机;终端交换机发现该用户为NP用户,将呼叫接续到本网内的SSP。
3) SSP发起IN呼叫,到NPDB查询被叫用户真正的位置;SSP从NPDB得到,该用户移到另一个运营商网络并给出路由码RN指示新网络;SSP根据路由码将呼叫接续到运营者B的关口局。
4) 运营者B的关口局根据路由码判定该呼叫为NP呼叫,发起第二个智能网呼叫,到运营者B的NPDB查询被叫用户所在位置;NPDB将真正的被叫用户号码发送给关口局。
5) 关口局将呼叫接续到在其他网络中的被叫用户真正的位置。
对于去话业务,数据库存储的内容不同并不影响选路。以NP用户发起呼叫为例,路由示意图如图5-84所示。

图5-84 NP用户发起呼叫
1) NP用户B在新位置的交换机登记NP去话业务;NP用户发起呼叫时,发端交换机将呼叫接续到SSP。
2) SSP发起IN呼叫到NPDB査询NP用户的原号码;NPDB给出NP用户原来的主叫用户号码(对一些特殊的被叫用户号码,如110,119,等指给新的主叫用户号码)。
3) SSP对呼叫进行接续,并正确的指示用户号码。
同移动网一样,对于短消息业务由于短消息中心不具备智能网SSF,因此在只采用智能网的方式时不能提供短消息业务。
(2)信令方案
固定网也可以改造信令网,使原有的STP具备查询NPDB的功能。当呼叫经过STP时,由STP完成对于NPDB的访问。对没有经过STP的呼叫,用具有SRF的设备承担,完成对NPDB的访问。路由示意图如图5-85所示。
对固定短消息业务,用SRF设备完成短消息中心对NPDB的访问实现号码携带。

图5-85 通过STP完成对NPDB的访问